鼓声阵阵,桨叶如翼,又到一年龙舟竞渡时。6月2日,北京海淀的一场端午节龙舟邀请赛,使端午热度更上一层楼。稻香湖畔人声鼎沸,湖面之上奋楫争先。
作为文教之区、创新高地的海淀,举办了一场龙舟竞赛,相信其内涵也不是一场活动那么简单。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场赛事中交织,也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古今交汇的打开方式。
出圈的传统文化代表
一点龙角,龙行千里;二点龙耳,八节有庆;三点龙眉,吉祥如意;四点龙眼,神龙活现;五点前额,仪式圆满。这是龙舟赛开桨前的重要环节,也和传统文化里的“画龙点睛”遥相呼应。
而这,就是独属于中国文化的浪漫。龙舟自诞生之日起,就浓缩着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祭曹娥、屈原、水神或龙神等多种祭祀活动说法,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1976年出土的战国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上面就有着“竞渡纹”,不仅证明了2000多年前先民就已掌握了赛龙舟这项体育运动技能,也可能是最早记录世界划桨水上运动的重要器物。
而在随后的历史长河里,龙舟文化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到了汉代、南朝,定期在五月初五举行;隋朝则上演了“观者如云”的壮观景象;再看唐代,龙舟竞渡的空前规模。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传承,划龙舟已经成了一个鲜明的中国文化标识。
今天,龙舟比赛依然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举行,广州佛山的龙舟漂移、圆明园里“九州竞渡”、贵州铜仁的扒龙船、富有水乡特色的苏州张家港划菱桶比赛……这些,也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熠熠生辉。
而除了龙舟,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开始出圈。潮汕英歌舞的过年仪式“火”出国,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另一种生命力;东北查干湖冬捕节推动“冷资源”变为“热产业”;陕西西安被大唐不夜城带“火”出圈。今天的中国人,日益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展现出非凡的热情和文化自信。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龙舟作为出圈传统文化的代表,她从历史中走来,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融入当代,也必将走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传统文化与竞技体育的有机融合
如果我们梳理这几十年来龙舟的发展史,除了文化脉络之外,龙舟也在向着竞技体育的方向不断演进。
龙舟的比赛规格越发专业、细致。比如标准龙舟比赛要求有队员25名;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米、500米、600米、800米、1000米直道;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米,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等,龙舟正在走向职业化和规范化。
同时,龙舟的竞技规格也不断提升。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列成为全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2010年成为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龙舟队在亚运赛场频获佳绩。在2023年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中国男、女子龙舟队夺得5金1银,创历史最好成绩。
而这也是举办龙舟比赛的另一重意义,通过龙舟这一备受民众喜欢的传统文化形态,让人们感受现代体育的魅力,带动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体育赛事的积极性。
就像这次北京海淀举办的端午节龙舟邀请赛,900多名运动员中有教师、医生、职员、专业技术人员、金融从业者等,这种多元与广泛,本身就体现着全民的属性。
除了龙舟队员,观赛群众更是热情高涨,欢呼不断,喝彩连天。这些其实都是竞技体育在向外延伸,向社会各个层面传递着体育的热情。
传统文化有了科技加持
在这次的端午节龙舟邀请赛上,有一个特征备受关注,即体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科技范儿。多个新媒体平台对比赛进行了现场直播,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传播覆盖,为传统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而除了直播平台,在参赛者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感。参赛队伍中有一半来自于高新技术企业,这不仅是一次龙舟技艺的较量,更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或许也是一个启示,在传统文化的弘扬里、在大众体育的推广中,科技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贵州的村超、村BA,因为社交平台的传播而举世闻名;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因为酷炫特效和深邃文化的结合而备受好评;传统的马面裙,因为社交平台的传播而成了“最火单品”。这些也都说明,当整个社会迈入科技语境,人们应当善用新技术,去实现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也希望包括海淀龙舟赛在内的各项赛事,可以为社会“打个样”,为传统文化和竞技体育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