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考古是一份神秘的职业:每天与古迹打交道,一顶渔夫帽、一把小铲子、一个放大镜,钻进古城、深入墓穴,找寻历史的痕迹、理清文化的脉络。
随着近几年与考古的相关影视作品出现,更掀起一股探访古文化的热潮,同时也激发人们对考古职业的好奇。
考古到底需要做什么?考古学家工作中又都有哪些故事?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随中国人民大学靖边县上古文明遗址现场勘察团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一探究竟。
地理位置特殊的靖边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
“考古是把支离破碎的信息不断整理和还原,考古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未来还将去往何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告诉记者。
“靖边位于陕北中心地带,史称‘雍州’‘朔方’‘阳周’‘龙城’‘夏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设‘靖边卫’,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靖边县’。”姬英明介绍靖边历史时说,“从靖边历代的地名变化中可看出,该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近年来,靖边县陆续发现了召典附宝合葬坟,轩辕黄帝原冢地,皇华城遗址、上郡阳周遗址、汉武帝行宫龙城等历代古遗址近千处。
在该县杨桥畔镇杨一村、杨二村也发现了“阳周故城”遗迹。“阳周为秦置。秦国大将蒙恬曾屯兵30万于此防御与攻打匈奴,后来蒙恬被秦二世赐死于阳周故城。”姬英明说,“《史记·蒙恬传》曾记载‘胡亥囚恬于阳周’。”
专家透过基础设施
测算阳周故城的规模
“不能乱挖,别破坏了古迹。”一名专家小心刨开泥坑表面土层,随行人员按照他的指示由内而外轻轻挖掘,在泥坑深处,慢慢显现出四方形的沟槽。“这是当时古城的地下排水系统,只有非常大的城市才会建有这种设施。”专家说。
据悉,阳周城垣轮廓呈长方形,规模宏大,边长约8公里,宽约3公里。城中阳周宫长约1200米,宽约1000米,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阳周城曾有人口62万左右。
在村里随处可见残砖碎瓦。74岁的村民盛起义带记者来到一处洞窑前说:“这些文物都是我打水井时无意发现。” 盛起义自称对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这些古迹几十年前他就发现了,但当时条件不好,消息不畅通,关注的人也不多。2013年,“杨桥畔阳周故城和汉墓”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基址保存完好,地表有大量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砖瓦和陶器残片,曾出土刻有‘上郡塞司马’戳记的陶罐、‘阳周宫’瓦当和铸币遗址等。”姬英明说。
一些专家发出感慨:“这些线索不但证明杨桥畔古城址就是秦汉时期的阳周城,还为我们提供了找到中华文明共祖轩辕黄帝的地理坐标。可惜后来战乱毁了这座古城,许多文物也埋在地下,直到近些年古迹才被发现,世人逐渐了解那段历史。”
“本次勘查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轩辕峁和六古坟峁都是由人工夯土所建,而盗洞出土的枯骨还需要进行检测才能确定年限。”专家称,“但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白石灰地面,且比一般遗址都厚,这表明这里曾经有过大都城。”
考古虽然艰辛,
但其中的快乐难以言喻
在距阳周故城遗址东南20公里的“七星冢”一带的褡裢沟遗址,一位教授手持刚从地表上捡起的陶片说:“虽然还要检测,但根据相关迹象显示,这里裸露出的古陶应该有四千多年历史了。但不排除其中也混有五六千年前的陶片。”
另一位随行专家也表示,根据对当地出土文物的勘测,这里应该还有新石器时期的古迹。
看到有人想去拾取陶片,教授赶紧阻挡并解释说:“撇开相关法律法规不提,一些看似残败陶瓦的古物也不应该乱拿。如果人们今天在这处古迹拾取了某个年代的陶瓦,带到别的地方丢了,就可能误导考古学家,以为某段历史和文化在其他地区也发生过。”
他再三强调,即使是拾取了再交给相关部门,也可能存在出处误差等问题,所以最好还是留给专业的考古学家来现场挖掘勘察。
姬英明告诉记者,有很多历史遗迹,比如墓穴、石窟都置于半山腰,或者人烟稀少的沙漠、森林深处,要想勘测必须有专业设备辅助,但这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
在当地沙崾岘千佛寺石窟,记者就有过一次亲身经历:当我们来到半山腰接壤口,人需要贴着山腰走,放眼过去,一边是陡峭石壁、一边是万丈深渊,透过铁链搭成的窄栈道可以清晰看见江河在脚下奔流。
由于江面风大,铁链晃动厉害,耳边满是呼啸声,心理素质不过硬的人走在上面腿都会发抖。但姬英明表示,这已经是很便利、很成熟的遗迹勘探条件了。
进入石窟后,光线渐暗,在忽明忽暗、摇曳不定的灯光下,隐约可见精美的壁画轮廓。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