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行驶在锦和桥上。 张 容 摄
“一路奔走的锦江,被陡峭的悬崖迎头撞了一下,改道向东,形成一个幽深碧绿的长潭。于是,四处迁徙的苗族先民依水而居,在这里落下脚来。”这是一位作家对锦和镇的一段描述。
渝怀线上的锦和站就坐落在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锦和镇上,位于渝怀线573公里处,距离沪昆、焦柳和渝怀铁路的交会处——湖南省怀化市仅46公里。
锦和镇位于麻阳县城西南35公里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历来为湘黔边区要道重镇。锦和镇历史悠久,古属五溪蛮夷之地。据《麻阳县志》记载,锦和镇建制较早,初为唐锦州卢阳郡所辖。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锦和镇始建麻阳县。自北宋熙宁年间以来,锦和镇一直系麻阳县县址所在地,直到1953年县城搬迁,持续了880年的县治历史,是一座历史景观较多、人文沉淀深厚、经济社会发达的苗乡古城。
位于锦和镇上的锦江书院是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始建的古建筑之一,是当时汇集学子才俊的地方。1911年,书院改为麻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八中由安徽迁到麻阳,锦江书院又成为八中校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此开办了麻阳唯一一所中学,即今麻阳一中前身。20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初,锦江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地处镇中心的锦和中心小学,校园内翠竹青青、绿树成荫、书声朗朗,洋溢着浓浓的书香之气。
锦和镇至今保存着古朴的旧貌,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花阶小巷纵横交错,曲径通幽。茶巷弄、会馆弄、杨家弄、滕家弄、下东门、朝阳门、古城墙蔚为壮观,古建筑、古石碑、雕刻、墙画、石拱门比比皆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构成一幅古朴的民间历史长卷。
2006年1月,渝怀线开通试运营,车站依锦和镇的名字命名为锦和站。2007年4月,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以后,渝怀线开始了客运业务,列车运行时速从10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
锦和站临江而建,占尽锦江风光。静静地坐在窗前,欣赏窗外那缓缓流淌、泛着粼粼波光的锦江,还有那鳞次栉比的房屋、含黛的远山、迷蒙的晨雾,都是一道道美景。
每天8时是锦和站最热闹的时候,挑着一担担蔬菜瓜果的农民,不约而同地汇集在车站,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瓜菜“迁移之旅”。这趟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作“慢慢游”的绿皮火车,是为了方便沿线上班的职工专门开行的交通车,车不长,只有短短的8节车厢,可正是这不起眼的“慢慢游”成了渝怀线沿线的铁路人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从怀化开出半个多小时,“慢慢游”到了锦和站。车刚停稳,一下子上来了数百个肩挑手提的当地农民,他们挑着自己种的水果蔬菜,乘这车到贵州铜仁去卖。麻阳虽然和贵州交界,可是两地的地理情况完全不一样,贵州属云贵高原,气候常年阴冷潮湿,山上大多是石头,不利于树木生长,因此山上就不是根深叶茂的样子。远远望去,山上只有稀疏的几棵小树,因此,贵州农民种的大多是耐旱的玉米红薯。可是地处湖南的锦和,地肥水美,这里产的瓜果异常好吃,于是,锦和镇的瓜果蔬菜就成了铜仁市场上不可或缺的补充。从贵州苗乡松桃县的沙坝河乡到铜仁市办事,通火车前,他们要先坐车绕到县城,再转车进市里,少不了要三四个小时,车费50多块钱。如今,他们在家门口直接坐上火车,花3块钱车费,20多分钟就到了铜仁。
假若有一天,每天开行的“慢慢游”压缩成三天一开行,铜仁人就会很不习惯,他们的餐桌上似乎少了什么东西,于是,他们就会掰着手指算算,哪天慢车会来。这倒让锦和人喜上眉梢,他们也在盘算,一年来,他们的瓜果赚了多少钱。夏天,锦和地里出产的香瓜,在当地只能卖2元钱1公斤,可是花上几元钱的火车费,挑到铜仁,就可以卖到6元钱1公斤,那份骄傲是在本地得不到的。于是,锦和人心里乐开了花,一幢幢房子在绿水流淌的河坝边、翠竹掩映的山脚下立了起来,这是铜仁人对他们辛苦的回报。
站在锦江边的石级上,依稀看到村子里的人们在悠然浣洗……小镇旁的钢轨伸向远方,桥梁岿然挺立着,风笛在小镇远古和现代的交织中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