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花为媒的旅游项目呈蓬勃兴起之势,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的新兴产业。武汉位居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目的地,发展赏花经济既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又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城市内涵,对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复兴大武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规划依据武汉市“十二五”旅游、园林、农业、林业等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是发展赏花产业、做大赏花经济的重要依据和工作指南。本规划所指的赏花游是指依托我市各类花卉植物资源,通过基地化生产、景区(点)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与其他旅游景区(点)优化组合,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并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拉动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所产生的效果。规划范围为武汉市市域范围。规划期为2012年—2020年,其中2012年—2015年为近期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国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方式也逐步升级,由过去以物资消费为主开始进入文化精神消费阶段,旅游成为重要的消费产品。近几年来,武汉市通过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与周边城市1小时、2小时、4—5小时交通圈,大大缩短了城际交往的时间,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前来武汉观光旅游的消费者络绎不绝,赏花游已成为我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赏花游主题初步形成。我市已形成月月有花、季季有游的赏花游格局,主要观赏品种有1月腊梅,2月梅花,3月桃花、油菜花,4月樱花、杜鹃花,5月牡丹,6、7、8月荷花,9月桂花,10、11月菊花、油茶花,12月温室栽培盆花。尤以樱花、梅花、牡丹、荷花观赏游最受游客青睐(全市赏花游资源情况见附件1)。 2、赏花游会节应时而生。全市每年举行的各类赏花会节达10余种。其中,武汉大学的樱花节,东湖的梅花节、荷花节,黄陂的云雾山杜鹃花节等连续多年不间断举办,蔡甸、江夏的荷花节、新洲的桂花节、东西湖的桃花节、汉南的甜玉米节以及其他赏花会节也不定期举办。 3、赏花游游客爆发增长。据统计,近三年,到武汉赏花的游客每年以约30%的速度递增,2011年达到500万人次以上,2012年春季到武汉大学观赏樱花的人数达到100多万人次。不仅到武汉大学、东湖等核心景区赏花的游客摩肩接踵,就是到蔡甸金龙水寨、江夏鑫农湖、黄陂云雾山、新洲花果山、东西湖东山、汉南邓南等休闲赏花的游人也呈井喷之势。 4、赏花游产业初显轮廓。虽然我市赏花游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良好。除了赏花本身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外,赏花还与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精细化工业等结合发展,有利于保护种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消费者提供蜂蜜、蜂王浆、荷叶茶、花茶、植物精油、玫瑰醇露等天然产品,也使赏花游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5、赏花游效益初步显现。2012年,仅仅到黄陂云雾山观赏杜鹃花的游人就达到35万余人次,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赏花游的初露端倪,吸引了一大批业主参与投资开发赏花游相关产业,进一步完善了我市赏花游产业链。赏花游的发展,也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6、赏花游影响与日俱增。赏花作为一种幸福的体验,给游客带来的快乐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由于赏花的游客除了本地的居民外,还有大量城市圈以及高铁圈、动车圈甚至海外的游客。许多游客通过微博、博客发布图片,畅谈感受,使武汉成为受众聚焦的赏花之城,武汉新花城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由于赏花游尚处于自发形成阶段,逐步引起政府部门重视,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需下大力气解决。 一是樱花梅花争奇斗艳,尚未形成四季花开的局面。由于没有真正把赏花游作为我市旅游市场的一张新名片,没有系统开发赏花游资源和客源,没有与其他旅游景区景点结合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导致武汉赏花游主要集中于樱花、梅花等少数品种,时间也大多在春季,范围以东湖、武汉大学为主,其他季节、区域有观赏价值的种类很少,特别是新城区的赏花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二是景区景点交通拥堵,缺乏有效应急处置的机制。虽然进出武汉的大通道改善了,但进入武汉市区后,由于大量游人集中在景点景区活动,短时间急骤增加城市负荷,造成周边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有的旅游通道设有高速公路收费站点,形成集中堵点,使游客进不来,走不掉。 三是旅游要素功能缺乏,不能满足游客消费的需要。景区景点没有配套建设具有武汉地方特色的餐饮、购物、住宿、娱乐场所,游客难以品尝到武汉正宗的小吃美食,难以就近方便采购具有武汉特色的旅游商品馈赠亲朋好友,也没有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店和相应的娱乐设施,导致游客难以尽兴。 四是产品宣传营销不够,未能释放赏花旅游的潜力。武汉赏花游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由于相关部门对其市场前景估计不足,缺乏对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缺乏对景点景区进行系统包装策划,没有制定统一的宣传口号、标识,组团对外推介也不够,使一些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资源仍处于待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 五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难以成为游客出游的首选。游客选择赏花目的地不仅仅是为了走马观花,而是要领略与花相关联的文化意境。通过旅游,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城市变迁等,以丰富生活的阅历,提升人生的境界。武汉赏花游景点不少为舶来品,没有与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根基。 (二)发展环境 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武汉的赏花游发展既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挑战, 更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 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赏花游只是大旅游产业的一个小分支,形成独立的产业尚需时日;二是国内外许多城市都举办花展花节,同质化布局使旅游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三是武汉发展赏花游的产业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部门,统筹资源打造赏花游精品工程协调难度较大;四是我市旅游配套设施供给不足,特别是自驾游等旅游出行方式的转变升级对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武汉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赏花游具有巨大优势和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武汉是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自主创新示范、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北明确表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时,2015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也将在武汉举办。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叠加实施,既扩大了武汉在国内外的影响,提升了知名度,又有利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为赏花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带来的机遇。武汉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与长沙、南昌、合肥、郑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相距400—500公里左右,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相距800—1000公里,是全国的人流、物流汇集中心。武汉目前正致力于建设国家重要的门户机场、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全国性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将为游客进出武汉提供最便捷的通道。 三是武汉创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的机遇。武汉市两江交汇、八川聚集、湖泊密布、山岳纵横、平原广布,有7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湿地保护区、5个湿地公园和40个城中湖泊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武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名胜古迹众多,黄鹤楼、归元寺、红楼等蜚声海内外。同时,武汉年日照时间长、气候好,花的周期长、品种丰富,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许多植物的花朵在武汉的气候条件下展现出独有的神韵。武汉正致力于创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必将提升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扩张赏花游的影响力。 四是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化时代的机遇。随着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1次的目标,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美、英、日年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阶段。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00多美元,武汉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我国也形成了由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以及带薪休假组合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使赏花游既有经济支撑,又有时间保证。做大做强赏花游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质、有利于丰富城市内涵、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增加从业者收入、有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抓好赏花游是立足武汉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围绕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幸福城市,以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发展赏花游为主线,突出区域特色、主导品种、发展规模、城市品牌,以目的地打造、集聚区发展、集散地建设、景点景区开发为重点,以龙头带动、项目支撑、市场运作、品牌引领、服务提升为抓手,加快我市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将赏花游发展成全国独具特色的,集种养、农产品加工、观赏、生活体验、文化传承、市场消费、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武汉在国内外旅游客源地市场的知名度,把武汉建设成为一座新花城,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2、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 3、突出重点,打造特色。依据全市赏花资源禀赋,结合市场消费需求,明确发展定位,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景区(点)打造,推出特色精品线路,增强市场竞争力。 4、改革体制,创新机制。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破解赏花资源整合、基地景区建设、观赏线路组合、发展资金筹集等难题,解决制约我市赏花游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5、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开发,有效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以园博会为龙头,突出抓好“两园(东湖赏花园、张公堤森林公园)、两中心(雨润花都花卉交易中心、安山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六区(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建设,配套推进城市鲜花主题公园、城市景观花街、重要城市干道以及环城观绿赏花带,形成“城在花中、花在城中”的城市花海生态景观。将我市打造成为享誉全国的花城和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樱花、梅花、荷花、桂花赏花游目的地;面向湖北,辐射华中的杜鹃花观赏地;立足武汉、带动城市圈的油菜花、玫瑰花、菊花、牡丹花、桃花、梨花、格桑花等花卉观赏休闲地,以及华中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把赏花游发展成为武汉市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使观赏花卉成为生态宜居、文明、幸福武汉的重要元素。 1、近期目标(2012-2015年) 经过3年会战,到2015年建成东湖赏花园、张公堤森林公园,黄陂武湖雨润花都花卉交易中心和江夏安山花卉苗木交易中心及6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接待能力的核心赏花景区(点),建成赏花游特色乡(镇、街)5个,特色村10个,主题景区(点)20个。其中创建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点)3个。年接待赏花游客2000万人次,赏花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赏花游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20万人。 2、中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到2020年建成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及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接待能力的赏花游特色乡(镇、街)10个,特色村20个,主题景区(点)30个。其中,创建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点)5个。形成集种养、农产品加工、观赏、生活体验、文化传承、市场消费、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赏花产业链,年接待赏花游客3000万人次,赏花游综合收入达到200亿元。赏花游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40万人。 ——培育一批赏花游知名品牌。一是重点打造一批国际国内品牌。如园博会,张公堤都市赏花园,武汉大学、黄陂清凉寨的樱花观赏,东湖的梅花观赏,东湖、江夏、蔡甸的荷花观赏,新洲的桂花观赏。二是着力培植一批湖北区域品牌。如黄陂云雾山的杜鹃花观赏。三是积极发展地方品牌。如城市秋季菊花展观赏,黄陂玫瑰花、格桑花,汉南玉米,各区的荷花、梨花、桃花、油菜花观赏等。 ——培植一批赏花游精品景区。包括园林博览园,东湖花卉专业园,张公堤森林公园,武汉大学樱园,黄陂清凉寨、云雾山,江夏鑫农湖,蔡甸金龙水寨,新洲花果山等。 ——推出一批赏花游精品线路。重点策划东湖四季国际赏花游、儒释圣地国际精品桂花游、中国籽莲第一镇法泗游、中华樱花浪漫游、楚天一绝杜鹃游、好运桃花休闲游、伊甸玫瑰幸福游、知音故里莲花水乡游、中国甜玉米之乡汉南体验游、都市农业花园游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 ——发展一批赏花游基地。包括黄陂清凉寨中华樱花基地、云雾山杜鹃花基地,江夏安山花卉苗木基地、法泗荷花基地,新洲仓埠桂花基地、张店桃花基地,蔡甸索河莲花基地、消泗油菜花基地,东西湖107国道沿线桃花基地、吴新线太空莲基地,汉南邓南甜玉米基地等。 ——创建一批赏花游示范村镇。将索河、法泗、木兰、蔡店、李集、王家河、旧街、仓埠、东山、邓南等培育成为赏花游示范乡(镇、街),将丁湾、洞山、八一、斧山、刘家山、大余湾、泥人王、方院、张店、石榴红、搪江等村培育成赏花游示范村。 三、赏花经济发展布局 (一)主导品种 根据武汉市花卉资源、气候条件、赏花植物的市场目标定位等确定重点观赏花卉植物,在专业赏花园区、农林产业基地、城市公园、街道、绿化林带等布局不同的赏花植物。 1、专业赏花园区植物:突出樱花、梅花、荷花、玫瑰花、菊花、牡丹花、杜鹃花、格桑花等8大品种。 2、农林产业基地赏花植物:突出荷花、油菜花、玫瑰花、桃花、梨花、桂花等6大品种。 3、中心城区景观绿化花卉植物:突出紫薇、荷花玉兰、白玉兰、辛夷、高山含笑、夹竹桃、紫荆、木芙蓉等8大品种。 其中,重点开发樱花、梅花、荷花、桂花和杜鹃花5大品种。樱花、梅花、荷花、桂花主要面向国内国外的游客,杜鹃花主要面向湖北省内的游客。 樱花:借助武汉大学樱园的市场名气,进一步挖掘百年名校厚重的校园文化。同时培植位于黄陂清凉寨,国内唯一仅存的3000亩中华樱花观赏基地,形成武汉大学樱花园、东湖樱花园、黄陂清凉寨中华樱花园不同花期的樱花观赏线路,以迎接即将开通的连接武汉和上海、北京、宜昌的东、北、西高铁线路和门户机场所引致的大量国际国内游客。 梅花:作为武汉的市花,梅花在凛冽的寒冬迎风怒放,绽放着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在东湖赏花园,梅花不仅有最丰富的品种,而且花期又适逢元旦、春节期间,持续时间较长,加之梅花盛开往往伴有瑞雪降临,雪中观梅将成为吸引中国南方地区游客春节黄金周前来观赏的胜景。 荷花:武汉是百湖之市,大量的水面和湿地使之成为国内荷花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武汉既有中心城区东湖荷花精品科普观赏园,又有江夏法泗4万亩、蔡甸索子长河一线万亩荷花观赏带,同时建立鑫农湖荷花湿地公园。作为中国南北的交界地带,武汉可以吸引北方缺水地区的游客利用暑期前来观荷采莲。 桂花:武汉新洲花果山拥有世界上品种最为齐全的桂花品种,是国内桂花种质资源圃,目前借助中科院和武汉地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力量,积极选育新的品种。景区桂花树种植规模超过1万亩,既有八月金桂、丹桂,也有四季桂,可以四季观赏。特别是该处建设的桂花文化园,是中秋佳节赏月品桂、寄托思乡之情的绝佳场所,成为经停武汉南来北往游客的不可或缺的赏桂景区。 杜鹃花:依托黄陂区李集云雾山野生杜鹃花资源,建设湖北省内与麻城龟峰山齐名的杜鹃花观赏景区。做好杜鹃花资源圃的选育,培育不同花期的品种,延长杜鹃花的观赏期。同时让游客参与泥塑、品茶体验,把云雾山打造成湖北省内游客清明踏青期间观赏杜鹃花新的休闲点。 (二)产业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资源整合的发展路径,结合城乡景观建设、特色农林业产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以园博会为龙头,形成以“两园、两中心、六区”为载体的赏花经济发展格局。 1、两园:东湖赏花园和张公堤森林公园两个都市赏花园。一是东湖赏花园。东湖赏花园规划由10个专业精品赏花园组成。在规划期内,将提升建设5个赏花专业园,即武汉东湖生态风景区现有的梅园、樱花园、荷花园(水生园)、杜鹃园、牡丹园等;整合发展3个赏花专业园,即武汉大学樱花园、武汉植物园、马鞍山森林公园;筹划新建2个赏花专业园,即东湖落雁岛玫瑰园和东湖磨山四季花园等。将东湖赏花园建成集观赏、休闲、娱乐、科研、花卉交易、休闲养身购物(花)为一体的综合性赏花游景区。二是以园林博览园为核心的张公堤森林公园。张公堤森林公园内规划十大特色公园,与张公堤形成“一带十园”的空间格局,即张公堤森林公园带,舵落口江滩公园、张毕湖公园、竹叶海公园、园林博览园、艺术雕塑公园、“深蓝”动感水公园、后湖公园、岱山文化公园、府河湿地公园、江河文化公园。其中,作为核心的园林博览园,为园博会会址,以“绿色联接你我,园林融入生活”为主题,分三大特色展区:园林与绿色科技展区,展示清洁能源利用、垃圾无公害处理、可降解复合材料等绿色环保高新科技与园林建设的新成果及其应用;园林与人文艺术展区,展示园林在发展过程中与人文艺术的渊源,人文赋予园林之灵魂,艺术拓展园林之意境,探索各种艺术种类及流派与园林结合的成果;园林与幸福生活展区,展示公共园林、社区园林、家庭园林对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贡献,增加市民的绿色体验,使园林成为是一种生活方式。 2、两中心:雨润花都花卉交易中心和安山花卉苗木交易中心。一是雨润花都花卉交易中心。位于黄陂武湖街,规划用地3800亩,集展示、种植、交易、物流于一体。二是安山花卉苗木交易中心。位于江夏安山街,规划面积5000亩,建设1000亩室内交易核心区,4000亩室外展示区,配套建设停车场和休闲、服务综合设施。市场集苗木花卉、园林资材、根雕花艺产品交易,产品包装、物流配送、园林工程设计、科研开发、休闲旅游于一体。 3、六区: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突出赏花区域特色,按照“一区一重点品种”建设6大特色赏花片区。蔡甸突出莲花,江夏突出苗木花卉,黄陂突出杜鹃花,新洲突出桂花,东西湖突出桃花,汉南突出甜玉米,同时有效利用各区丰富的油菜花、中华樱花、玫瑰花、桃花、梨花、山茶花、格桑花等资源,满足城乡居民赏花游的消费需求,重点在新城区打造6大山水田园赏花区。一是蔡甸“知音故里、莲花之乡”赏花区。着力打造1个赏花游特色乡镇、3个赏花游特色村、1条赏花休闲带和3个赏花景点。即索河赏花游特色镇;消泗曲口村、永安炉房村、索河丁湾村赏花游特色村;钟子期知音文化园-后官湖绿道(水生花卉)-索河桃、梨、荷基地-消泗万亩油菜基地赏花休闲带;索河万亩荷花和万亩桃梨基地(金龙水寨生态园千亩荷花园、300亩桃花园、300亩梨花园核心景区)、沉湖湿地保护区(芦苇、野莲)、消泗泛区万亩油菜基地赏花景点。近期重点将索河镇建设成为蔡甸区核心赏花基地,金龙水寨建设成为蔡甸区核心赏花景点。二是江夏“生态江夏、花木之乡”赏花区。着力打造1个赏花游特色镇、5个赏花游特色村、2条赏花休闲带、2个赏花景点。即 “中国籽莲第一镇”、湖北荷花旅游名镇—法泗赏花游特色镇;法泗田浦、斧山,安山八一、乌龙泉四一、郑店洞山赏花游特色村;大花山-107国道沿线-马法公路沿线10万亩花卉苗木赏花休闲带和法泗4万亩荷花赏花休闲带;鑫农湖荷花湿地公园、洞山油菜基地赏花景点。近期重点将法泗镇建设成为江夏区核心赏花基地,鑫农湖荷花湿地公园建设成为江夏区核心赏花景点。三是黄陂“木兰故里、山花之乡”赏花区。着力打造4个赏花游特色乡镇街、5个赏花游特色村和8个赏花景点。即王家河、木兰、李集、蔡店赏花游特色乡镇街;王家河张家榨、胜天,蔡店刘家山、李集泥人王、前川雷段赏花游特色村;云雾山10万亩杜鹃花海、清凉寨十里中华樱花谷、木兰花园5000亩玫瑰园、木兰山木兰花海、木兰天池千亩杏花、木兰草原格桑花园、油料所油菜研发基地及木兰川大余湾5000亩油菜基地、武湖台湾农民创业园盆花生产基地(市林业集团、维尔福、农耕年华)赏花景点。近期重点将云雾山、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花园建设成为黄陂区核心赏花景区。四是新洲“儒释圣地、桂花之乡”赏花区。着力打造2个赏花特色乡镇街、3个赏花游特色村、3个赏花景点。即仓埠、旧街赏花游特色街;旧街花朝文化村、仓埠方院、李集张店赏花游特色村;仓埠万亩桂花产业园(其核心为花果山生态农业园4000亩桂花文化园)、李集张店千亩桃园、旧街万亩油菜基地赏花景点。近期重点将花果山生态农业园建设成为新洲区核心赏花景点。五是东西湖“生态田园、桃花之乡”赏花区。着力打造1个赏花游特色街、3个赏花游特色村、3个赏花景点。即东山赏花游特色街;慈惠石榴红,东山陈家冲、五七赏花游特色村;慈惠石榴红汉江花世界江滩公园、吴新线舜耕-五七专业合作社千亩太空莲基地、辛安渡东山107国道沿线万亩桃园赏花景点。近期重点将汉江花世界江滩公园、国道107桃花基地建设成为东西湖核心赏花景点。六是汉南“梦湖水郡、玉米之乡”赏花区。着力打造1个赏花游特色街、1个赏花游特色村、1个赏花景点。即邓南街甜玉米特色街,搪江赏花游特色村,邓南甜玉米生态田园景观。近期重点将搪江村建设成为汉南区甜玉米景观观赏基地。 (三)中心城区赏花景观布局 为呼应全城赏花游氛围,将着力加强城市赏花景观建设,形成“两园、两中心、六区”赏花园区与城市赏花景观相互衬托,点、线、面结合,步移景异、四季花开的赏花格局。 1、培育18大赏花公园。按照“一园一主导花卉”的发展原则,在市、区公园(广场)推出兼顾四季花期的园花品种,形成多样性的公园绿地景观。同时,结合不同花期,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游园活动。重点建设发展黄鹤楼公园紫薇、和平公园月季、青山公园杜鹃、解放公园兰花、动物园茶花、中山公园琼花、硚口公园海棠、四美塘公园白玉兰、汉水公园木槿、堤角公园樱花、汤湖公园木芙蓉、金银湖公园香蒲、紫阳公园荷花、西北湖广场樱花、关山荷兰风情园郁金香、月湖风景区桃花、龟山风景区桂花、汉阳公园牡丹等园花品种。 2、装扮11条景观花街。以城区主干道为载体,通过优化道路绿化整体设计,利用人行天桥、灯杆等市政公用设施,或借助原有临街绿地改造契机布置花卉植物,提高城市“花视率”。重点打造江岸区黄埔大街(二桥—江边)、中山大道江汉段(六渡桥—江汉路);桥口区桥口路、崇仁路;汉阳区翠微街;武昌区汉街、昙华林;青山区建一南路;洪山区文馨街;东西湖区金山大道;东湖高新光谷步行街等11条景观花街。 3、打造五环两轴赏绿观花带。装饰美化一环赏花景观带,用灯杆花卉装点环线,开发利用江滩芦苇花,在两江四岸增加四季观花植物。改造建设二环赏花景观带,建设中央花卉隔离带和重要节点花卉景观。提升建设三环、绕城高速赏绿观花带,利用沿线山水资源,合理种植樱花、紫薇、紫荆、木芙蓉等木本花卉以及野花组合,提升全线绿化品位,同时以园博会为契机,通过张公堤森林公园建设,科学规划布局花卉主题公园,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利用四环线、长江大道建设改造和武汉大道尚在完善的机会,高水平建设四环四季赏花景观带,打造武汉大道、长江大道城市花卉绿化景观带。 (四)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 以东湖赏花园、张公堤森林公园为赏花集结地,经过中心城区赏花景观带,连接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和两个花卉交易中心,根据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结合武汉市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差异化的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对国内、国外的游客,突出发展品质高档、品种珍稀、文化深厚的樱花、荷花、梅花、桂花观赏游;对市内和城市圈的游客,注重突出景点景区的参与性、体验性、科普性、休闲性,重点打造油菜花、桃花、梨花、莲花、苗木花卉、温室盆花、甜玉米等农林观花品种。近期规划推出10条精品线路,即东湖四季国际赏花游、儒释圣地国际精品桂花游、“中国籽莲第一镇”法泗游、中华樱花浪漫游、楚天一绝杜鹃游、好运桃花休闲游、伊甸玫瑰幸福游、知音故里莲花水乡游、中国甜玉米之乡汉南体验游、都市农业花园游(见附件2)。在“一区一重点”的框架下,重点将10条精品线路中的儒释圣地国际精品桂花游、中国籽莲第一镇法泗游、楚天一绝杜鹃游、好运桃花休闲游、知音故里莲花水乡游、中国甜玉米之乡汉南体验游打造成武汉市六大赏花游黄金线路。 四、主要建设任务 围绕赏花游发展目标,依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推进五方面建设。 (一)加强赏花产业链建设。以花为核心,全面打造花的种养、加工、观赏、生活体验、文化传承、市场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努力提高赏花资源的经济价值。一是建设花卉资源圃。发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东湖风景区磨山植物园、市农科院水生蔬菜资源圃的优势,加强赏花植物资源的收集、保护、研发和新品种的培育,研究和培育出花期更长、颜色更鲜艳、更加容易种植和养护的品种。同时,新建云雾山杜鹃花种质资源圃、西湖园艺荷花资源圃、清凉寨中华樱花资源圃、花果山桂花资源圃,扩大野生花卉资源的保护范围。利用江夏大花山安山一线花卉苗木繁育基地、蔡甸玉贤九真彩叶树繁育基地,黄陂李集、六指苗木基地,东西湖柏泉苗木繁育基地的育苗功能,为赏花基地建设提供种苗保证。二是建设特色赏花基地。按照城乡统筹布局赏花基地的要求,突出赏花区域特色,在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以园林博览园为核心的张公堤森林公园和东湖赏花园两个都市赏花园,在新城区结合农林特色产业基地,按照田园景观化的要求,重点建设六大田园赏花基地:蔡甸索河万亩荷花和万亩桃梨基地,江夏法泗4万亩荷花赏花基地,黄陂云雾山10万亩杜鹃花、清凉寨10里中华樱花谷、木兰花园5000亩玫瑰园、中科院油料所油菜研发基地及木兰川大余湾5000亩油菜基地,新洲仓埠3万亩桂花基地,东西湖区新沟辛安渡东山107国道沿线万亩桃园赏花基地和汉南20公里甜玉米景观带。三是发展以花为资源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医用花卉、荷叶茶、花茶、花卉精油提炼等花卉加工业,大力开发天然香精香料,花蜜等花卉养生产品,鼓励制作干花、花囊、插花、观赏盆景等工艺产品,拓展鲜花食品、籽莲等特色食品的销售渠道。四是建设区域花卉交易中心。分别在黄陂区武湖和江夏区安山建设花卉交易市场,通过引进花卉经纪人,建立市场会员制,不断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量,同时,积极探索花卉苗木抵押贷款和远期花卉交易制度,增强市场的辐射面,逐步将武汉建设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促进赏花游发展。五是挖掘赏花资源的文化功能。将赏花与文化相结合,积极发展赏花创意产业,以花为背景制作明信片、画册、装饰画,以景点景区作为摄影基地、影视拍摄基地。 (二)加强赏花游要素建设。按照“食、住、行、游、娱、购”产业要素配套的要求,全面贯彻各类旅游标准,建设旅游接待、休闲娱乐、农产品展示展销、饮食服务、农事体验等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一是强化餐饮的花卉元素。完善赏花基地旅游餐饮服务功能,建设主体花卉餐厅,用花卉文化装点餐厅环境,利用鲜花作为食材开发花卉菜肴,针对各类游客需求,积极开发以花为资源的系列特色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实行农林旅结合。开展农、林、旅相结合的赏花、农事体验和农家休闲活动,将赏花游与采摘、农事体验、农家餐饮、插花、花卉产品制作、花卉知识竞猜有机结合,增强赏花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赏花基地内的绿道、游步道、停车场、旅游卫生厕所等基本旅游设施,美化基地周边环境,重点对主要旅游通道沿线两旁进行绿化、美化和景观化建设。四是建设特色村、乡(镇、街)。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具有区域赏花特色、环境优美、建筑文化元素统一的赏花特色村、乡(镇、街),全市建设10个赏花旅游乡(镇、街)、20个特色赏花村。同时,发展与特色农林赏花基地建设相结合的赏花旅游农家乐,完善休闲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吃住的旅游消费要求。五是开展农舍整修。对中心城区通往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旅游道路沿线的农民房屋,按照统一样式和格调进行整修,彰显乡村文化特色,并用特色主题花卉植物美化沿线环境。 (三)加强赏花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赏花基地、景区(点)建设及旅游线路组织,配套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设施水平,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重点在从两个都市赏花园为集结地通向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的主要交通路口,一、二、三、四环线,绕城公路的出入口,国道107、318,汉蔡高速、青郑高速等沿线设置完善规范的旅游道路交通标志标识,为游客赏花游提供有效的引导服务。二是加强景区道路建设。围绕10条精品线路,新建、改扩建一批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东湖赏花园重点建设东湖通道、东湖南路、东湖绿道、梨园广场地下停车场等项目,中国籽莲第一镇法泗游重点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改扩建7公里鑫农湖大道和10公里沿河路,儒释圣地国际桂花游重点建设9公里四吴线旅游公路,中华樱花浪漫游重点改扩建12公里外联道路、2万平方米停车场、5公里游步道,楚天一绝杜鹃游重点建设5公里二级公路、100亩生态停车场和10公里游步道,好运桃花休闲游重点建设3个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伊甸玫瑰幸福游重点建设2.5公里的二级外联公路,草原格桑花重点建设18公里旅游道路、5公里游步道,知音故里莲花水乡游重点建设沉湖湿地保护区10公里旅游道路、4个游船码头和2个生态停车场,中国甜玉米之乡汉南体验游重点建设马影河12公里绿道。三是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市、区两级旅游服务中心,实现游客转乘的无缝对接。原则上每个新城区建设1个游客集散换乘中心,提高游客接待、散客组团、旅游交通服务等综合服务能力。在旅游热点地区、季节性赏花基地开通旅游公交线路,增加营运车辆,延长营运时间。在黄金周、小长假开通高速公路旅游绿色通道。四是加强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赏花景区(点)、特色旅游乡(镇、街、村)水、电、路配套建设,加快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供水系统、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设施、旅游星级厕所、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等公共设施。 (四)加强赏花游经营模式建设。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赏花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赏花游的组织化、市场化和品牌化水平。一是打造赏花游品牌带动模式。通过精品景区景点建设,创建一批以花为特色的赏花游品牌、文化品牌、现代服务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旅游商品品牌,以品牌提升武汉赏花游在全国的美誉度,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发展旅行社开发模式。统筹考虑全市优势旅游资源,通过旅行社的市场行为,搞好赏花游与其他景区景点的线路组合,设计不同组合的精品旅游线路,拉动特色赏花景点与其他旅游景区景点的消费,增加游客在武汉的停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探索城乡一体的赏花游发展模式。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城乡道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配置、旅游产品宣传等方面进行统筹谋划、一体化运作。 (五)加强赏花游文化建设。以特色观赏花卉为主题,植入乡村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城市文化、生态文化基因,将文化与旅游融合,以文化支撑赏花游产业发展,使我市赏花游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和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载体。一是挖掘文化资源。园林博览园突出“绿色联接你我,园林融入生活”的主题,张公堤突出“抒怀名流墨迹、纪念张公史迹、寻找城市足迹”的内涵,东湖突出屈原、凤鸟、楚城、楚市等楚文化,武汉大学突出校园文化,黄陂突出木兰文化、桃花文化(桃花夫人的传说)、山寨文化、土家文化,蔡甸突出知音文化,新洲突出红色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通过对人物传记、传说、民间故事、民俗等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增强景区景点吸引力。二是彰显文化特色。深度挖掘花文化,每个重点赏花景区提倡有一首以花为核心的主题歌,一座主题博物馆或文化广场,一本赏花诗集或科普丛书,一部影视剧或大型歌舞演出。三是植入文化元素。从景区的名字、景点进出的通道、餐饮食品、餐厅布景、餐具饰图、旅游商品等方面植入与花相关的元素。将赏花与婚庆、摄影、书画、科普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举办书画、摄影比赛、展览等活动。四是举办文化会节。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武汉国际赏花节,全面推介武汉赏花游产业;各区、乡镇、景点结合实际举办樱花节、梅花节、杜鹃花节、牡丹花节、菊花节、桃花节、油菜花节、荷花节等专业赏花节,做到一区一节、一乡一节、一景一节、一月一节,扩大赏花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三年行动计划 围绕赏花游发展布局和建设任务,分2012—2015年和2015—2020年两个阶段推进项目建设。第一阶段,启动实施三年(2012-2015年)行动计划,开展赏花游发展大会战。 (一)建设标准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赏花游项目的要求,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相关的产业标准和行业标准,遵守项目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执行国家等级公路标准,赏花旅游景区建设执行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177775—2003)》,赏花农林基地项目参照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试行)》,旅游标志标牌建设执行国家《图形标志 使用原则与要求GB/T15566—1995》,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建设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农家乐项目执行《湖北省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旅游村建设执行《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评定验收标准及办法》,旅游乡(镇、街)建设执行《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评定验收标准及办法》。 (二)重点项目 2012—2015年规划建设重点项目26个(详见附件3),预计投资近200亿元。 1、建设10大赏花支撑项目。突出“两个都市赏花园、两个交易中心、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建设。加快以园林博览园为核心的张公堤森林公园、东湖赏花园两个都市赏花园,黄陂武湖雨润花都花卉交易中心和江夏安山花卉苖木交易中心及六大山水田园赏花区的核心赏花园(蔡甸金龙水寨核心赏花景点,江夏法泗鑫农湖荷花湿地公园核心赏花景点,黄陂云雾山、清凉寨、木兰花园、木兰草园核心赏花景区,新洲花果山生态农业园核心赏花景点,东西湖汉江花世界江滩公园及沿107国道桃花基地核心赏花景点,汉南搪江甜玉米景观)10大支撑项目建设步伐,基本完成赏花游重点项目建设布局。预计投资101.1亿元(不含中心城区赏花景观建设和张公堤森林公园建设投资),其中雨润花都项目投资88亿元。 2、建设10大种苗繁育基地。为支撑赏花游的发展,加强花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设云雾山杜鹃花资源圃、西湖园艺荷花资源圃、清凉寨中华樱花资源圃、花果山桂花资源圃、市农科院水生植物资源圃5大资源圃和江夏大花山安山、黄陂六指李集、新洲仓埠、东西湖柏泉、蔡甸九真5大花卉苗木基地。预计投资1000万元。 3、建设10大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项目。围绕服务赏花游,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实施园林博览园配套交通设施、东湖赏花园过境车辆快速通道旅游环线及停车场、张公堤森林公园旅游绿道、蔡甸沉湖渔场旅游道路、江夏法泗鑫农湖荷花基地道路、新洲旧街油菜花观赏基地道路、木兰生态旅游区15+2景点连接道路、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主要旅游道路、江夏东西湖107国道沿线绿化美化、3000户农舍民居整治10大基础设施工程。预计投资91亿元(东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5亿元)。 4、建设10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标识系统。分别建设市旅游服务中心和3个次中心、6个新城区旅游服务中心10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同时,完善全市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系统。预计投资6亿元。 (三)资源整合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银行融资、资本运作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一些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按照“市区共建,以区为主,部门合作,资源整合,协同推进”的思路,资金由市区共担,市里建设重大公共设施项目,其它项目以区为主。经营性建设项目以企业投资为主。 1、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新城区重点赏花基地、赏花景区的外部连接道路,按照国家等级公路标准建设,资金由市交通建设资金统筹安排;中心城区旅游通道建设项目资金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预算。 2、旅游标志标牌建设资金渠道。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和环线上的旅游标志标牌建设资金列入市级投资;新城区内国道、省道、区道上的旅游标志标牌建设资金主要由区级财政承担。 3、特色赏花乡(镇、街)、村及旅游环境整治项目资金渠道。遵循“以区为主,市级补贴”的原则,市级补贴整合城乡建设、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等资金,给予支持。 4、旅游服务中心项目资金渠道。市旅游服务中心、次中心项目建设由市级财政承担;区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资金由区级财政承担,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5、特色农林赏花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渠道。特色农林赏花基地根据项目建设内容由农业、林业、水务部门给予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发展赏花游的工作职责。发展赏花游需要因势利导,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有关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农办,市发改委、城乡建设委、交委,市财政局、国土规划局、城管局、水务局、农业局、文化局、环保局、林业局、旅游局、园林局,市农科院,市考评办,市农业投资公司,各区人民政府以及东湖风景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工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的市赏花游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全市赏花游发展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局办公,具体负责全市赏花游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和赏花游精品线路,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增强赏花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市赏花游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市农业局牵头负责全市赏花游发展规划编制及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市旅游局负责加强对赏花游发展的行业管理和宣传推介工作,履行市场监管、市场营销、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等职能;市发改委负责赏花游的有关基本建设;市财政局负责保障赏花游发展的财政投入;市城乡建设委负责加强赏花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市交委负责旅游交通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市城管局负责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和环境建设;市水务局负责各赏花游景点水利设施建设;市环保局负责赏花游景区景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市林业局负责加强特色花卉产业基地建设;市园林局负责园博会场馆、赏花公园、景观花街和环线赏花带等建设;市文化局负责组织好与赏花游相关的文化活动;市农科院负责花卉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研发;市委宣传部负责做好赏花游相关宣传工作;市委农办负责统一协调赏花游沿线新农村建设;市考评办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办法,确保赏花游健康发展;市农业投资公司负责为赏花景点景区建设提供投融资服务。各区人民政府和管委会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强对赏花游发展的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推进赏花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赏花游宣传推介。市旅游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推广平台,积极策划和精心组织宣传活动,不断扩大武汉赏花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宣传内容上要重点从线路推介、产品特色、文化挖掘等方面进行把握,在宣传形式上要重点从视觉、听觉等方面采取平面的、立体的,静态的、动态的,无声的、有声的,活动式的等多样性进行把握,以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