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水弹性绿地——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 项目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规 模:118公顷 设计时间:2011/06-2013/07 委 托 方:哈尔滨松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土人设计(Turenscape) 设计时间:2011年7月 建成时间:2013年7月 1 项目综述 为了管理雨洪径流及净化自来水厂的尾水,哈尔滨市江北区修建了一片城市湿地,并引入亲水休闲设施,包括大部分修建在水面之上的人行栈道和休憩场所。同时还引入牲口维护绿地,不仅能够创造畜牧产品,还能降低湿地的维护成本,原本“荒野”的自然景观也因此变成一处难得的城市公园,自然而不乏可进入性,一年四季都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使用,同时为建设水弹性城市做出重要贡献。 2 项目介绍 2.1挑战与目标 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地处松花江下游,洪泛时有发生。项目场地在江北新区,当地刚刚修建了一条500年一遇的防洪堤,将原属于江滩的200公顷湿地与主河道切离。由于水源被截断,湿地生境恶化。与此同时,湿地以北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造成严重的雨洪问题,被污染的雨水排入河道,导致松花江的水质下降。除此之外,新建的自来水厂每天向松花江排放了1500立方米的废水。凡此种种问题,很令当地政府头痛。同时,随着人口规模急剧扩大和城市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公共绿地的渴求也越来越突出。 设计师提出将这片退化中的湿地改造为雨洪及自来水尾水的净化区,以改善原生的湿地生境,同时能作为城市公园,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户外游憩需求。研究发现,场地在旱季和雨季的水位高差变化竟达2米,因此寻求将公共空间与弹性湿地景观相结合便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此外,如何管理如此大面积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是一个难题。因为用不了多久,修复后的水生和湿生植被将滋生繁衍,市民也将很难再一年四季内都能进入这片湿地。 设计的目标在于构建水弹性湿地公园,使之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用于净化雨洪和自来水厂排放的废弃尾水。在这一过程中,湿地重现生机。此外,景观设计师认为,有限的设计干预措施是实现项目目标的最佳手段,在恢复自然和发挥其雨洪管理即生态水净化的同时,实现一个低维护的城市绿地。 2.2 设计方案:一个功能性湿地、弹性的公园和景观牧场 能够净化雨洪的湿地:湿地公园四周将修建一系列生态洼地,南部文化中心及北部城区产生的雨洪径流将汇集于此并得到净化。这一湿地系统在雨季日均可处理2万立方米的水量,在雨洪流入湿地中心地带之前,生态洼地能够降低水流中的泥沙含量、拦截营养物及重金属。除此之外,附近自来水厂排放的1500立方米的尾水也将首先进入这片湿地进行净化,以免污染河道。 适应性水弹性公园:通过配置适应性植被,使水岸绿化能应对旱季和雨季高达2米的水位差。水位线以上的植被采用放任自然的管理,较高的地带则在配置的乡土树丛(Betula platyphylla和Fraxinus mandschurica)之间修设计人工草甸。在生态洼地的修建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将开挖和回填过程结合在一起,同时尽量避免坡地整理的土方工程,以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树木和地被。每年的水位波动使水域边缘出现泥泞、脏乱、难以靠近的地带,要想将湿地建设成为市民终年可以前往活动的公共空间,显然需要处理这个难题。设计师想出来的办法是建立离岸木栈道,使人行空间与地面和湿地边缘脱离。最终建成了6公里的栈道系统,连接13个休憩平台。此外,还利用当地透水的火山沙,在高地上铺出生态友好的人行道,与湿地上的栈道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步行网络,穿梭于树丛和草地之间,极大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畜牧景观与低维护需求:大多数时候,公园受自然过程控制,而非人工管理,因此湿地和地面植被很容易疯长,从而形成杂乱、难以进入的自然景观。要保持这么大一座公园的整洁和具有可进入性绝非易事。设计师提出将牲口引入较高的地带进行放牧,以抑制植物疯长,这样一来,湿地景观就能的到低成本的维护,公园也可全天候对游客开放,同时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能够丰富游客的景观体验。大城市里的人不接触农业太久了。 结论:通过这些景观设计策略,原先持续恶化的湿地生境和无人问津的城市边缘地带,已成功改造成一个具有功能的能的湿地公园,可用调节雨涝、净化城市地表径流以及自来水厂排放的尾水。建成的适应性水弹性公园里,利用最小限度的干预措施修建了木板道和休憩场所,满足了市民的休闲游憩需求。在大型公共绿地中放牧,可以带来食物生产和低维护需求的双重好处。这种远古时代就有的景观策略既维护了大型公园的整洁,又使市民无需出城就能亲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