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尊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承训部队官兵同志们,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学海无涯愿无尽,鹭门岁岁衍薪传。在这凤凰花开、鸟语蝉鸣的美好时节,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5364名本科新同学和8093名研究生新同学加入厦门大学大家庭,成为厦大最年轻的主人。2024级新生中,年龄最小的同学出生于2009年,年仅15岁;年龄最大的同学出生于1971年,相差了38岁。这组“最萌年龄差”告诉我们,有梦想的人永远年少,永远在路上。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感谢你们选择厦门大学作为逐梦启航的新起点,为这所百年学府注入蓬勃朝气!
初入厦园,有的同学在“穿西装、戴斗笠”的群贤楼前记录下与厦大的第一张合照,有的同学驻足于德旺图书馆中惊叹玻璃穹顶的美轮美奂,有的同学徜徉在中国最文艺的芙蓉隧道里打卡心仪已久的“星空”涂鸦,还有的同学则穿梭于不同食堂间品味“舌尖上的厦大”……不知道你们第一印象里的厦门大学“city不city”?事实上,这座人们广为赞誉的“南方之强”,不仅有着依山傍海、风光旖旎的“外在美”,更有着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内在飒”。作为一所与党同龄、为国而立的大学,这里是“大德”的孕育之地,她以“嘉庚精神”为源流,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为精髓,以“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为内核,以“感恩、开放、创新、和谐”的文化特质为品格,以“与时俱进、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为追求,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这里是“大楼”的矗立之地,学校设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拥有“可上九天揽月”的“海丝”星座卫星、“可下五洋捉鳖”的3000吨级“嘉庚”号科考船以及亚洲第一座“无噪声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科研设施,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海峡、海丝、海洋”办学特色更加彰显。这里是“大师”的云集之地,鲁迅、林语堂、王亚南、卢嘉锡等众多前辈先贤、名家大师都曾于此执教,今日的厦大汇聚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近3000名匠心良师,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世家、全国杰出教学奖等师德典范。这里是“大学问”的钻研之地,厦门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海洋科学、高等教育学等学科,培养了包括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第一个财政学博士等在内的50多万名优秀人才,产出了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带翼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这里还是“大爱”的传扬之地,感恩、责任、奉献构筑了厦大人的精神基底,环顾身边我们时时听闻师生校友感恩母校、回馈母校的动人故事,放眼全球厦大人济世经邦、扶危助困的活跃身影比比皆是。我相信,从这样一所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大学立桅扬帆,你们也一定能书写灿若星辰的精彩。
这几天,我听到很多同学在努力学唱厦大校歌,极富哲理的校歌以“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诠释了大学对至高学问的追求和学以成人的真谛,激励着厦大学子以虚怀若谷之心驰骋知识的海洋。与中学阶段不同,大学阶段不仅要深入已知,更要开拓新知、探索未知,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进步。校主陈嘉庚先生曾言:“盖学问与时俱进,研究无穷,进步亦无限。”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做与时俱进的学问,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开启人类新的大发现,同时也带来了一场颠覆式的教育革命和学习变革。在世界进入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认真思考:从中学跨入大学、从本科迈向研究生,我们应该如何转换思路、改变行动以适应新的学习阶段?作为厦大学子,未来应该成为一名什么样的人?今天是大家步入大学的“第一课”,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和同学们分享“学以成人”的四点期待。
第一,在使命引领的学习中自我驱动。
同学们通过努力如愿来到厦大求学,足以证明你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大家有没有问过自己,你们为什么学习、为谁而学习?是否还一如既往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学习动力?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够把学业真正学好、真正学有用、真正与自己的未来联系在一起。锂硫电池的原位透射电镜是一个前沿领域,国际上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团队屈指可数。你们的学长、我校2022级博士研究生周诗远同学从研一就跟随导师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把探索下一代最具应用潜力的电池体系作为自己科研路上的“诗与远方”。正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此奋斗的事业”,他以数年磨一剑的执着潜心积累,克服了长达两年的科研瓶颈期,最终发现锂硫电池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填补了如何将高能量和低成本锂硫电池商业化的巨大知识空白。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并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同学们,建立对现实的关切,以研究和创新解决重大问题、贡献人类社会,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希望大家怀揣超越学历与求职的远大抱负,主动寻找和培养学术兴趣,树立顶天立地的学术志向,把理想追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以强国复兴之责开辟人生的新境界,努力成为心有大我、肩有大任的“大写青年”。
第二,在通专并进的学习中全面发展。
伴随人类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系数持续增大,科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维、异变、跨界等特点。如果说“分化”是小科学时期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那么“交叉”则是新形势下科研创新的关键动力。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每个学科都能提供不同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法,但如果过早局限于某个专业“坐井观天”,没有宽厚的通识知识作为基础,就很难成为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的“全人”。同学们,厦门大学素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长汀办学时期,萨本栋校长就在学院间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推行文理科基础课程相互渗透。目前,学校正加快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以“通专融合、跨界培养”为特征的课程体系,设置